医美信息及知识服务平台

首页 > 美评 > 正文

【专访】师恩难忘,桃李飘香:郭树忠教授的“严师高徒”们

来源:女魔头驾到 2020-08-18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的确如此,一位好老师就如同一缕阳光,温暖、明亮,他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的确如此,一位好老师就如同一缕阳光,温暖、明亮,他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今天魔魔有幸请到了郭树忠教授作为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院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西安交通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他传道受业解惑的路上有哪些想说的话?

1、桃李天下,名师高徒

郭树忠教授做了30多年的老师,先后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近千名进修生和数十位的住院医师,还曾经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

我毕生的心愿,是把我所有的技术、积累了三十多年的经验教给年轻医生,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Q:您作为老师的初衷是什么?

A: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对社会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培养一批人才出来,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一直“好为人师”的重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老师”这个名称在很久以前就有。从耶稣到十二门徒,从孔子到孟子,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他们通过师徒相承,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因而其所持有的思想见解得以传承,其所拥有的智慧洞见得以延续。  

而一位好老师的教导,不等同于冷冰冰的技术。而更多的是互动关系,老师的鼓励与信任更能让学生在学医的路上走的更远。


Q:您认为一位优秀的整形医师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A:首先精湛的医术,然后拥有高超的审美,并且具备敏锐的心理洞察力,并且要遵循每个人的长相特点。结合他们的性格,工作环境、审美需要以及远期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与求美者充分沟通,在审美层面上与求美者达成共识。

人体不同于泥土雕塑,不可以随意添加去除,人体结构里的血管、神经、骨架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而且人体结构上的改变要比一般的改变要复杂的多,有些改变是可行的,有些是不可行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成章子怡的脸、迪丽热巴的鼻子。因此,一个成熟合格的医生必须要考虑现实情况。求美者想到什么程度是一回事,实际上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


Q:既然如此,您在教导学生方面用了什么方法?

A:拿我在联合丽格第一医院的教学为例,对下级医生们一直进行着正规的培训,平时我也带着年轻医生做读书报告,教学查房,在手术台上手把手的教他们。

我很喜欢在手术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手术台是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场所。因为手术台上我会问医生们很多问题,引发讨论,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出高徒,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有思想深度的人接触,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与师傅的关系正是如此。但中国有一句谚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造就他的环境,教导他的老师,更重要取决于个人的资质,勤奋以及思维方式。

Q:您的学生师俊莉曾表示获得宋儒耀优秀青年论文大赛三等奖有点出乎预料,因为跟她同台竞技的基本都是来自各大教学医院的青年才俊,各自领域的后起之秀。她从没奢望过用取肋软骨的经验体会去获奖。您认为她获奖的原因是什么?

A:肋软骨切取是一个古老的手术,起码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也是一个常规手术,大家天天都在做,并非是一个有很大难度的手术,通常是耳再造术或者鼻整形术的一个辅助性手术,很少有主刀医生亲自做,通常是由高年资的住院医生或者低年资的主治医生来完成。报告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手术的经验体会,能够获奖,一定是评委们觉得她取肋软骨的方法有独到之处。

师俊莉学习这个手术的过程和别人没什么不同,但她的独特之处是不“照猫画虎”,不做简单模仿,而是在学习掌握师兄们教给她的技术之后,对现有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良。

师俊莉说“当掌握了切取肋软骨的基本手术方法后,我就发现这个手术的操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有很多可以改进之处。”

敢于挑战传统是做一个好医生的基本素质。实际上,“好医生”们每天都在琢磨对现有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让手术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让手术时间缩到最短,让并发症降到最低,让效果达到最优。把传统方法进行改进,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师俊莉医生对于切取肋软骨这个手术进行改进的动力和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及其家属,二是上级医生。

因为耳再造的患者多数是小孩子,患儿的父母特别在意胸部的疤痕大小和手术后的痛苦程度,而师俊莉医生做鼻整形的求美者多数是年轻女性,自然很在意胸部疤痕的明显与否,所以,她取肋软骨要努力将切口缩到最短,通常只有1.5到3厘米,比很多医生短。

另外,耳再造手术是配合上级医生的手术,上级医生坐在手术台上“等米下锅”,下级医生一般都有压力,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为郭教授提供肋软骨,供郭教授雕刻耳支架用,并且郭教授的要求很高,不能在软骨上有刀痕、不能折断、不能带太多的肌肉和软骨膜组织,更不能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这些高要求也促使她琢磨和改进肋软骨切取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出高质量的肋软骨,同时把创伤降到最低限度,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展望未来,谆谆教诲

回首过去,您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辛勤付出,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毕业时分,尽管有太多的苦涩与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Q:您想对这些毕业的学生说什么?

A: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但估计大家又希望我能说点啥,所以我就跟大家像朋友一样谈谈感想。

我年轻时候的理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一个好大夫、好学者和好老师。但我认为对于整形外科行业来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甚至走向世界,更需要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拥有登高远望的能力,看清学科的发展方向。

即使看准了发展方向,还要有胆略,没胆量是不可能涉险滩的,不涉险怎么可能超越别人呢,如果我们只做别人都可以做的毫无风险的事,就永远无法超越别人。

而要取得成功,光有冒险精神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智慧、有谋略。即使有了胆略仍然不够,还需要有人才,但人才各个身怀绝技又性格各异,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领导者要有胸怀容下他们、留住他们,并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就像弹钢琴,是一门艺术。我之前有的体会是:做人的工作是一切事情中最难的事,这也有前车之鉴,某些医院整形科原来也很强,由于领导者不容人、不会用人,优秀的人才先后流失了,水平也一落千丈。

刚才讲的是长远的事,而全科眼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开拓医疗市场、吸引更多的患者来就医,怎么保证床住满、手术量继续保持增长,如何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何申请到更多的科研基金、发表更多的科研论文、获得新的更高的科研奖励,如何吸引更多的进修生和研究生到科室学习,都是你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已经领着大家把这个学科带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再上一层楼的历史责任将毫无疑问落在你们这代人的身上,希望大家不辜负我对你们的信任和期望。

3、医者所需,美者心理

西方美学家休谟就曾说过:“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

Q:医美这个行业纠纷频现,主要来源于医生和求美者对待手术结果的审美评判不一致,是造成医美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那您认为要如何避免纠纷?

A:我们要明白医疗美容属于生理和心理的共同需求,与传统医疗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于普通医疗患者,整形美容者一般是主动要求手术,有时甚至在说服医生为其手术。整形美容,作为一种选择性手术易引起很多独特的心理学问题。认识、理解和控制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求美者和整形医生都很重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与求美者沟通,挖掘求美者潜在需求  

对于求美者来说,她们有显性需求、潜在需求与隐性需求。多数医生只关注她们的显性需求,即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一部分需求,这是基础。而所谓潜在需求,是指求美者想获得变美以外的价值。隐性需求是指,求美者还没意识而需要医生通过有效发问所了解到的需求。

良好的沟通以及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够有效地发现到求美者这类隐性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术后的满意程度。因此,医生不但要学会有效的聆听和用心去询问,探听出求美者真正关注的焦点与核心需求,同时在审美上与求美者达成共识。

(2)把握求美者心理,勇敢说“不”

人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当洒脱个性十足的90后,率性特立独行的00后,日渐成为求美人群主力时,个性化医美整形日渐成风,一些特立独行求美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脸自己做主。” 所以医生在手术前,要告诉求美者,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达不到求美者的心理预期,医生要勇于说“不”。
还有一些求美者,需求目的不明确,唯一的要求就是『变美』,于是抱着极高的期望进行医疗整形,但术后却发现没有美到『惊艳动人』,不满意的情绪油然而生。因此医生在手术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求美者的心理,帮助其认清自己的自身条件,避免其追求不实际的结果。

能满足求美者的刚性需求是一名合格的整形外科医生,能发掘求美者潜在需求,明确指出求美者的不足,让求美者符合实际的美丽才是一名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

(3)引导求美者的正确审美,与求美者达成一致。

越来越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审美,让许多求美者一味的追求极端,比如认为尖到能戳人的下巴就是美。一位优秀的整形医生不但能创造美,更要能引导正确的审美。医疗整形不能像美妆、服饰行业一样追赶时尚潮流美,而是塑造经典美。
时尚先锋香奈儿女士曾说过,“                                     时尚变迁,风格永存”,意思就是今天可以流行网红脸、明天可以流行高级脸、处女脸、幼幼脸,各种脸。美这件事情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随时代变迁,而人外表所存在的代表性特点却是永远存在的。每个个体所表现的美感以及独特,是整个人气质精髓所在。换句话说,时尚时常在变,脸却不能时常变。追赶时尚的最佳方式就是保持本我。

更重要的是医生的审美要与求美者一致。当整形医生与求美者审美一致,除特殊情况下,一般双方均能达成满意结果。但大部分情况下,双方很难在审美上达成一致,因此很多医生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在『短期之内说服了』求美者,求美者碍于医生的权威而不再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满意,甚至引发纠纷。

Q:您接触了那么多的求美者,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吗?

A:有一类人,对于自我的容貌评价过低,远远偏离了真实的容貌状况,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医学上叫做体像障碍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每一百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某种程度的体像障碍,其中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这类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并对自身的缺陷进行夸张或者臆想。

有些人根本没有缺陷,但自己觉得有缺陷,常见的比如觉得自己鼻子歪,脸偏斜等,而实际上这种人的鼻子和脸并没有丝毫偏斜。也有些人的身体上有一些瑕疵,但患者会将其放大,即患者的心理感受与身体缺陷的严重程度不一致,常常是心理感觉明显比缺陷本身更为严重。

Q:为什么这些人会出现这种心理异常,现在心理学家还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

A:根据我的临床观察,这类体像障碍患者多数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在意,也很苛刻,觉得某个特定的体表器官不好看或者某个特定的部位有畸形。但实际上所谓的“畸形”并不存在,或者很轻微,所以有的医生把这种心理疾病叫做“幻想丑陋”。如果你让患者给自己容貌打分,通常会远低于别人给他/她的评分。

这个时候,如果医生指出患者的“畸形”不存在,或者症状很轻,通常患者不会同意医生的观点,坚持认为自己容貌有问题,并坚决要求手术。即使有多位医生指出其容貌没问题,并拒绝为其手术,患者一般也不会改变看法,而是坚持认为自己容貌有问题,他们会不停地找整形医生,直到有医生同意为其手术。

患者内心非常痛苦,不停地找整形外科医生为其做整容手术,但患者在术后通常对效果不会满意,又不断要求医生进行修整。但不论如何修,都很难让患者对结果感到满意。但据我观察,这类患者一般不会更换医生,而是坚持让同一个医生为其做修复手术。这种不停地找整形外科医生做手术的人,我们称其为整形手术迷。

如果仔细追溯这些患者以往的经历,特别是其幼年的经历,你会发现他们多数人有过不愉快的人生经历,通常还是一些对个人产生严重影响的负性事件,由此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很多人从幼年起就缺失亲人的“爱”,特别是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有的人甚至是遭受到了身体或者心理层面的虐待。

至于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如何导致了患者出现幻想丑陋,还没有人搞得很清楚。根据我多年来的临床观察和思考理解,这类患者实际上是因为“爱”的缺失而发病,对他们而言,最好的治疗是来自亲人的关爱。他们在潜意识里想通过美容手术而赢得亲人的关注和关爱,但往往事与愿违,没有因为手术而获得爱促使他们不停地找整形外科医生手术,最终变成了整形手术迷。

非常遗憾的是,这类患者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心理问题,当整形外科医生介绍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时,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拒绝,也否认自己有心理问题。

此外,由于这类患者在心理上比较偏执,常伴有抑郁等其他心理问题,如果对手术结果不满意,就可能会出现很棘手的情况,他们会不停地投诉并纠缠医生,个别情况下还会做出伤害医生的事情。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整形外科医生要高度重视,并学会如何辨别,最好能拒绝为他们手术,并把他们介绍给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