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组织的解剖结构
皮下脂肪组织位于真皮与深层结构如筋膜、肌肉、骨髓之间,由脂肪小叶组成,含有毛囊及汗腺,分为浅层脂肪、浅筋膜系统、局部脂肪蓄积(LFD)或深层脂肪、血管等,女性常可见到奶酪样畸形的存在。
(一)浅层脂肪
浅层脂肪亦称晕层(areolar layer),其弓状隔的分布如上所述,固定的竖立性小房对皮肤的收缩至关重要。其厚度有个人和部位差异,正常者厚度大约1cm,重度肥胖者可达数厘米,膝部及胫前较薄。富含血管、淋巴管、神经、毛囊和汗腺,有许多垂直的穿孔。Klein将浅层脂肪分为顶层和套层。
1.顶层(apical layer) 即真皮、脂肪交接处,脂肪柱深入真皮内面,表面凹凸不平。浅层脂肪抽吸应注意避免损伤顶层。
2.套层(mantle layer) 为一排垂直分布的脂肪柱。
既往认为,脂肪抽吸不宜抽吸浅层脂肪,以免破坏皮肤的血运及造成手术后皮肤表面凹凸不平。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浅层抽吸可以使皮肤更好地回缩,并且可以矫正奶酪样畸形,从而扩展了脂肪抽吸的适用范围,但对抽吸技术要求较高。
(二)浅筋膜系统
近200年前,就已提出人体表浅筋膜系统的概念,但对其生理改变和功能了解甚少。1987年Markman和Barton通过解剖学和CT研究证实了它广泛存在于躯干和下肢的皮下,并将皮下脂肪分隔为两层,但在股骨远端和小腿部位此筋膜不太明显。Markman认为,人类的浅筋膜系统源于哺乳动物的肉膜。除颈阔肌外,一般已消失或转变为不同形态的纤维筋膜组织,如掌、跖筋膜,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Scarpa筋膜,Camper筋膜及Dartos筋膜。Illous和Devilers也发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其界限不尽相同。但所有这些研究均认为,浅筋膜为单层结缔组织,其中皮肤的固定点、固定线可能也是浅筋膜系统的功能表现之一。浅筋膜明显的部位如下腹部、颈部、大腿,可以看到浅筋膜将浅层小叶状脂肪与深层扁平状脂肪分隔,无深层脂肪的部位浅筋膜与肌膜融为一体。在上腹部、臀部、小腿等处,浅筋膜系统不明显。浅筋膜系统发达部位,脂肪抽吸较为容易,手术后水肿时间短。Arelar于1989年提出: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浅筋膜由几层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各层之间以一些斜行或垂直的纤维隔相连,将皮下脂肪分为若干层,随身体肥胖而增厚,为脂肪抽吸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面。
表浅筋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提供支持。在乳房及臀部等部位,浅筋膜系统对维持形态起重要作用。Lookword的研究表明,年龄、肥胖以及日光损害对躯干、四肢表浅筋膜系统的影响较大。当身体出现肥胖时,表浅筋膜系统各纤维层间的脂肪量随之增加,使各纤维层间的距离加大,纤维隔拉长,加之重力作用,最终使其失去原有的支持作用而导致组织松垂。而且其组织结构变得模糊不清。随着年龄增大和日光损害,整个皮肤-脂肪-表浅筋膜系统变得松弛而延长。因其在深筋膜及骨髓、肌肉上的附着强度不同而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组织松弛的程度也有不同。附着较弱的部位皮肤松弛明显,深部的脂肪也随重力作用而下垂,从而出现身体轮廓畸形。
(三)局部脂肪蓄积或深层脂肪
深层脂肪亦称板层(lamellar layer),仅存在于某些特定部位。其厚度因人而异,中间厚,外周逐渐变薄,在其最外端浅筋膜与深筋膜联为一体。局部脂肪蓄积(LFD)具有性别差异,在女性,LFD常位于骨盆周围,例如下腹部、腰部、臀部、转子处,男性则以上腹部多见。对某一个体来说,可根据体重减轻试验判断其LFD的部位,即经过节食体重减轻后,依然存在脂肪蓄积的部位才是真正的LFD,是脂肪抽吸的最佳部位。
(四)血管
皮下组织血管丰富,相互吻合形成多层血管丛,包括筋膜血管丛、脂肪血管丛、真皮下血管丛等。血管丛之间有垂直的血管吻合。脂肪抽吸时应使抽吸针或吸管保持在正确的层次,即在垂直血管区域进行抽吸,过深或过浅均会损伤各血管丛。
(五)奶酪样畸形
1.奶酪样畸形(cellulite或cottage cheese deformity)的定义 cellulite一词为法语,原意为蜂窝织炎(cellulitis)。该术语源自19世纪法国的医学文献,指皮肤表面呈橘皮样或波浪形细微或粗糙的不规则的凹凸不平,其特征如填塞过度的枕头或床垫花纹:不规则盘状凸起间隔以线形凹陷。cottage cheese(脱脂奶粉制奶酪)则形容皮肤表面呈现类似于奶酪表面不规则的凹凸不平。
2.奶酪样畸形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女性和部分男性随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该畸形。其常见部位为臀部和大腿,腹部、项部和上肢有时亦可出现。产生该畸形的原因如下。
(1)雌激素:奶酪样畸形多发生于女性,男性雄激素低于300ng时亦可出现。有遗传性肥胖倾向者可在30岁前出现。该畸形与种族因素无关。
(2)解剖差异:Nurnbeger和Muller认为,皮下脂肪存在两种类型的筋膜结构。女性的筋膜(即皮肤支持带)呈垂直分布,将浅层脂肪分隔成柱状(standing fat-cell chamber)。这些筋膜纤维隔具有记忆功能,即在体重减轻时可恢复至原状。支持带上与真皮、下与浅筋膜牢固结合,脂肪细胞柱上方呈乳头状凸起,延伸至真皮层。男性真皮厚而皮下脂肪薄,其筋膜呈扁平交叉,将脂肪分隔成多边形。女性奶酪样畸形的产生是因为脂肪乳头状凸起的肥大和垂直的支持带与皮肤紧密连接,相应出现凸出和凹陷。男性支持带结构不同于女性,且真皮厚,故不易产生奶酪样畸形。
但国内的解剖研究发现,国人男女的皮肤支持带的形态并无明显差异,奶酪样畸形的产生可能与筋膜纤维隔内脂肪组织增多有关。因男性真皮较厚,奶酪样畸形的发生率低于女性。
3.奶酪样畸形分度 奶酪样畸形可分为4度。
0度:站立及平卧时皮肤外观平整,环状挤压皮肤出现细微皱褶,无特征性的凹凸不平。
Ⅰ度:站立及平卧时皮肤平整,环状挤压出现橘皮样改变。
Ⅱ度:平卧时皮肤平整,站立时呈奶酪样改变。
Ⅲ度:站立及平卧时均出现奶酪样改变。
(六)结构性脂肪组织
指(趾)端腹侧、足跟等处的皮下脂肪被坚韧的胶原纤维组织隔为小房状,主要起支持保护作用,而不参与新陈代谢,称之为结构性脂肪组织。眶隔脂肪也属于结构性脂肪组织。该类脂肪组织与脂肪抽吸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