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起投诉记录,黑医美毁行业声誉。
根据中整协统计平均一年有20,000起由于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此外,全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9年医疗美容行业的投诉数量在6138起,其中投诉的原因前三名分别是售后服务(26%)、质量(23%)、合同(22%)。
根据艾瑞用研显示,医美用户的投诉原因有:
1)不达预期:存在过度承诺或一份针剂打多个客户导致效果不足情况;
2)机构乱收费、价格过高:存在低价引流只打半脸,全脸是高价格的情况;
3)使用了假货/水货:存在毁容或无效的情况。
中国医美乱象—注射针剂认知偏差
用户缺乏对轻医美认知,非法医美机构有机可乘
根据艾瑞用研显示,仅有39.1%用户对轻医美项目的认知范畴正确,60.9%用户错把手术类项目:抽脂、隆胸丰臀、手术类面部整形、植发错认为轻医美。显著的认知错位导致非法医美机构可乘虚而入,主要体现在:
1)消费者区分不清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边界;
2)不管是轻医美还是手术类医美,消费者都不了解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应该去正规医美机构,使得以美容院为代表的黑机构非常容易诱导消费者在黑场所开展医美项目,说明行业的市场教育任重道远。
非法针剂注射情况严峻,消费者对正规项目、品牌认知缺失。
根据艾瑞用研显示,46.3%用户曾经注射过非法针剂,如美白针、溶脂针、少女针等,此类针剂类型没有通过国家药监局(NMPA)认证。
注射过肉毒素的医美用户中48.4%的用户注射的是非法品牌,国内通过NMPA认证品牌仅有美国保妥适(Botox)以及兰州衡力,韩国“粉毒、白毒、绿毒”均为水货、假货,通过非法渠道走私入境;因此,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前主动了解产品类型合法性,可通过可扫注射瓶上的二维码/条形码,在各个药品厂商平台或垂直医美平台App查验真伪。
5月20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披露,医美市场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仅为33.3%,即每3支针剂中就有2支水货、假货等非法针剂。
那么,为什么医美针剂如此之乱?针剂乱象何时休?值得监管部门和医美行业认真思考。
笔者观察,这些年医美微整形消费市场巨大,医美针剂是微整形的主要医疗产品。伴随医美黑市假货横行,假冒伪劣针剂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利润高,违法成本低,执法查处难,以及市场监管缺位都是造成医美针剂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
如一些未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肉毒素品牌在黑市暗箱推广,还有个别化妆品混淆国家药监局批文概念,拿化妆品当医疗产品在医美机构肆无忌惮的推广销售,还有个别毫无底线的专家为所谓的化妆品注射“美塑疗法”摇旗呐喊。
不难发现,医美针剂乱象不是一个点的乱,是整个市场链条乱了起来。
针剂产品注射,就是医疗行为。生活美容机构是不可以开展针剂产品注射的,但在生活美容领域开展微整形业务却愈演愈烈。而很多医美机构的投资人是医美整形的“外行人”,为了短期获得利润,收回投资成本,对医美针剂产品把关不严,在个别医美机构,假冒伪劣针剂产品成了医美机构促销获客的工具。一直以来,假冒伪劣针剂产品充斥着生美机构,也存在于一些不规范的医美机构。
北京市卫健委一位负责人表示,首先在生美机构是不可以注射任何针剂产品,其次在医美机构是不可以用化妆品类产品用于人体注射。上述两种情况都是违规行为。
据艾瑞咨询发布白皮书资料显示,除非法机构和非法从业人员,假针剂、假设备等问题也严重困扰整个行业。假针剂中,商家多灌注违禁成分、无效成分或无法保证实际成分含量,可能导致消费者注射部位出现畸形、溃烂等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危险。而通过走私、个人携带等方式流入市场的水货产品,由于缺乏中文说明及标识,没有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维权难度高。
笔者认为,治理医美针剂乱象,首先从针剂产品源头监管抓起,什么针剂产品适用哪些范围,不可超越哪些范围使用,可在哪些领域推广销售,监管部门要从严监管,从严执法。
其次,建立医美针剂产品黑名单制度,对假冒伪劣、违法违规产品除了监管处罚外,应通过新闻媒体公示公布,让消费者获悉知晓。
第三,做好医美针剂产品科普教育,面向全国消费者通过报刊电视、新媒体、三方平台、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下大力气开展医美针剂产品科普教育。
总之,治理医美乱象,不能台上高喊,台下遮遮掩掩。该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