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0日消息近年来,医学美容逐渐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而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美团医美上海站能够搜索到“水光针”、“鼻综合”等广告词,而根据报道,这些广告用语在去年曾被相关监管部门列入负面清单。
根据公开资料,今年6月份美团医美发布的《2020年618美丽重启消费报告》显示,618活动期间,美团医美线上交易额超过2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轻医美服务持续受欢迎。
增长的背后,对于平台上出现的医美企业信息的把控,也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记者留意到,近年来消费者关于医美的投诉中,许多便与平台有关。
(图源于网络)
如“1818黄金眼”节目曾报道,有消费者通过美团平台买了9块9的美容按摩套餐,但结果消费3万多。消费者称,进店体验开始很顺利,之后来了三个美容师建议她办卡,后来她消费了3万多,还是在网上申请的贷款。
(图源于黑猫投诉平台)
低价购买体验套餐,最后却进行了高额消费的消费者并非个例。记者留意到,近期有消费者在网络投诉平台(黑猫)上称,“在美团上买的体验套餐,但是在做完体验后被推销各种套餐”。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医美广告市场的种种乱象,各地监管部门早已出手。今年6月份,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规范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医疗美容机构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包括利用互联网第三方平台直接或者间接介绍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的广告),应严格按照《广告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宣传的医疗美容服务项目不得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范围。
此外据媒体报道,2019年8月27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医疗广告专题培训会,联合上海市卫健委等部门整顿医美广告市场,而例如“韩式双眼皮”“欧式芭比眼”“美白针”“瘦脸针”“水光针”“鼻综合”“眼综合”等被列入广告用词负面清单中。
如《财经》杂志当时报道称,已经广为人知的“美白针”“童颜针”“瘦脸针”“水光针”等,是杜撰的非规范用语,被要求仅限使用注册的专业名词和商品名,不得宣传品牌。这份负面清单同样适用于医美互联网平台。
近年来,各种第三方平台已成为消费者获取医美机构信息的重要渠道。记者调查发现,在近期美团上海的页面上,能够看到部分非规范广告用词的出现。
7月16日,记者在美团上海的页面上以“水光针”为关键词搜索。页面给出了水光针的介绍,称其是一种注射类护肤疗法,利用负压多针头在皮肤真皮层注入透明质酸等产品,使皮肤水润光亮,并称“效果持续2-3个月”“100-40000元”。
(图为美团APP展示页面)
记者留意到,在页面展示的广告商家中,有商家在项目介绍中明确使用了“水光针”的用词。
(图为美团APP展示页面)
那么,其他曾被列入“负面清单”的用词呢?以“鼻综合”为关键词,记者在上述页面上进行搜索,APP给出了“鼻部综合”的介绍。
(图为美团APP展示页面)
此外记者看到,也有商家在套餐的名称中包含了“鼻综合”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