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信息及知识服务平台

首页 > 美评 > 正文

医美,一个没有真实数据的荒漠

作者:李勰 来源:深见DeepInsight 2020-07-09
数据化程度往往是判断一个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image.png

数据化程度往往是判断一个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常常在谈论说医美行业正在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从数据的角度来判断医美行业。

“我们甚至连市场规模都搞不清楚”

前几年,我朋友圈里总是充斥着行业数据报告的转发,我也总喜欢在品牌方案中引用各种数据报告。当时,圈内人都陷入了打开、收藏、转发的无限循环,每个人都生怕自己看不清行业发展方向,生怕错过行业高速发展红利下的新机遇。但这几年情况开始变了,虽然每年都冒出来更多的数据机构或者咨询公司在发布行业数据,但转发和关注的人明显变少了。很多朋友告诉我:

“不是我们不爱学习,确实是不知道该信谁的。”

“现在很多咨询机构,数据是真敢编,分析文案也是真敢写。”

确实,医美行业的数据已经不能用“草率”来形容了,我们甚至连行业的市场规模都搞不清楚,还指望用数据来指导创业和经营吗?

艾瑞咨询预测,2019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将达到1739亿元,增速减缓至20.1%。

而清科研究院认为,我国医美规模在2018年已达到121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57%。

德勤数据却显示,我国医疗美容市场2017年规模就已经达到1925亿,预计2022年达到4810亿人民币。

各家数据有差异当然很正常,毕竟大家的统计渠道和计算方式可能会有差别,但可怕的是——没人知道这个市场规模是指正规机构的业绩规模,还是包含了上游生产厂商的的业绩规模,亦或是包含了医美黑产的市场规模。

行业除了对整体产值不清楚,对于医美黑产的规模也是人云亦云,甚至有一种惯性是,把医美黑产的规模形容的越大越是政治正确,越是凸显正规机构的中流砥柱。

去年,有一条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标题就很唬人——“7成玻尿酸是假药或水货”,澎湃新闻、环球网、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引用这一消息,媒体在报道中都提到“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数据调查”。而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他们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一数据。

前几年还有关于医美黑产的报告说,医美黑诊所有超过6万家,但这两年突然有了10万家的说法,到底哪个是真实情况,或者都不是真实情况,没人知道。

甚至有做投资的朋友跟我开玩笑,“做医美行业的数据报告,恐怕几天就能生产一篇,因为真实性没办法查证。”

行业没有中心数据交汇节点,但更重要的是,没人去做

很多医美经营者、创业者为了做出决策,首先不是看数据报告,而是约个茶约个饭或者约个麻将,只有在资深行业大佬的言传身教下,才敢按下按钮。

但是,医美行业真的完全没有数据吗?不然。

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如卫健委、NMPA等掌握了如医疗人才、药品等数据;百度、新氧、阿里、美团,都握有巨量的医美线上项目的交易数据;行业的saas巨头们当然也握有海量的机构经营数据。

但这些数据像一个个被大海分割的岛屿,总是没有办法汇聚到一个中心的交汇节点。而且这些数据都只能局限在正规机构、正规药品、正规医疗人才等方面,对于医美黑产的统计基本完全靠猜。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感叹:

(1)医美行业的集中度太低了,国家层面也很难做到如此小的颗粒化管理。

(2)医美行业的交流太封闭了,竞争你死我活,生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业绩,做的好的机构无一不是低调行事。

(3)医美行业互联网化程度还是太低了,特别是在一些灰色地带,互联网化的渗透率极低。

房地产行业有房地产交易中心作为数据的中心节点,汽车行业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数据的中心节点,电商行业有互联网巨头作为数据中心节点。说到底,医美行业还是太小,还没办法被称之为“产业”,还没有出现中心数据节点的客观条件。当然,也没有出现一家真正垂直于行业的数据分析公司——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甚至还死亡线上挣扎的时代,谁又愿意真正躬身入局,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我为什么要参与行业首本“蓝皮书”?

《成都市医疗美容产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的启动,是意料之中的。作为要建设“医美之都”的成都而言,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还是咨询机构,都做不到哪怕是最基本的家底盘点。

所以,当成都市医疗美容产业协会开始组局写书时,我对协会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1)无论是蓝皮书还是白皮书,现实情况就摆在这里,数据很难统合。这本书的过程注定是异常艰难的。

(2)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事儿说不定就会被圈内人不断拍砖,这是需要勇气的。

但最终,我还是加入了进来,一起加入的还有很多医美同行和负责牵头的四川省社科院,大家加入的原因都很简单——愿意从数据的角度把行业往前推进一步。

项目从去年4月份启动,我们经历了:

(1)与成都各监管部门开数据协调会,拿到准确的正规机构的清单,以及药品数据。

(2)深入各区的实地探访,了解成都市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

(3)对重点上游企业进行专访,了解上游厂商的经营状况,以及落地成都的布局规划。

(4)协调各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了解线上消费者的关键数据。

(5)线上+线上的消费者问卷访谈,理解成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不同消费人群的特质。

我们从成都的发展历史,到上中下游的产业链盘点,到消费者洞察,再到各区域的发展优势、以及重点医美企业的经验分享,都实实在在得到了调研和分析。历时一年,终于可以让这本书跟大家见面了。

不管是什么数据,它都不能代表现实,充其量只能反映部分现实,而且很容易被扭曲。

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Alfred Korzybski就说过:“地图不是领土。”

但是,也正如伟大的统计学家George EP Box所说:“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但有些模型是有用的。”

我希望这份蓝皮书,能够为行业从业者带来一些决策上的参考,能够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医美的数据统计、分析的领域;也希望,它能够每年更新,不要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