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信息及知识服务平台

首页 > 美评 > 正文

上海公布美白针、溶脂针等非法项目,全市医美机构签署自律承诺书

来源:医美视界 2020-07-09
7月7日,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召开了“医美有风险 爱美需谨慎”宣讲会,公开了多个医疗美容警示案例,强调“美白针”、“溶脂针”不是合法的医美项目。同日,14家医美机构签署了自律公约承诺书。上海卫监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医美行业监管,举办依法执业培训、完成医疗美容专科机构自查自纠,启动多部门联合检查等举措。

“美白针”“溶脂针”不是合法的医美项目

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卫生技术人员监督科科长刘洪表示,不少爱美人士对医美知识是缺乏的,不了解医美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开展某些手术是否合法合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美容院是不允许开展注射手术的”。

 

刘洪表示,“美白针”、“溶脂针”等在中国没有正式批准,并不是合法的医美项目,正规守法的医美机构和医生是不会给就医者注射这类产品的。他建议就医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时,主动向医务人员核实相关药品、医疗器械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并依据所标明的适应症使用。

开展全麻手术须取得麻醉科设置批准

许多爱美人士并不知道一件事:并非所有的医疗美容机构都能开展全麻手术。“开展全麻手术的医疗机构必须要取得麻醉科设置批准。”刘洪表示。

刘洪举例,现实中不乏类似违法案例。王医生是某医院的一名麻醉医生,他在其注册的医院为患者进行手术后,将剩余的麻醉药品带出,到一家未核准设置麻醉科的医疗美容机构为马女士进行手术麻醉。马女士在术中发生休克,被就近送往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抢救,万幸保住了生命。目前该医疗机构及王医生已被行政机关立案查处,同时,相关线索也已移送公安机关。

 

武汉某机构无全麻资质,为17人做全麻抽脂隆胸。

“马女士是幸运的,但因抽脂手术发生死亡的案例,公开被媒体报道的也有不少。”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副所长贝文表示,一些爱美人士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同时在身体多处抽脂,而在抽脂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仍坚持抽脂,最终发生死亡的悲剧,这样的案例真实存在,值得我们反思。

贝文坦言,在一些互联网平台或医疗美容相关的APP中,会有不少人介绍医疗美容手术或注射产品的功能,展现所谓的“真实”案例,背后有诸多商业诱导因素,爱美人士不能轻信网红人物推介、宣传广告。

签署自律公约承诺书,继续开展专项执法

目前,在上海6000多家医疗机构中,有300多家医疗美容机构,占5%,从2017年开始,卫监所对全市248家医疗美容机构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和评估,将这些机构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估结果发现,A级为10多家,D级也有10家。从评估结果来看,上海的医疗美容行业整体相对是规范的。

7月7日下午,上海卫健委监督所联合上海社会办医协会,与首批14家社会办医美容机构签约《上海市社会办医美机构依法守信倡议书》、《自律公约承诺书》,预计在今年7月底前,将完成全市医疗美容专科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书》的签署。

 

上述文件明确,就医者要充分了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诊疗项目、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要向其说明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就医者的同意。同时,就医者可向医务人员核实相关药品、医疗器械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确认使用的假体、注射填充材料,其防伪可追溯条形码记载到病历等相关记录中,就医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后,可索取病历资料和票据。

“行业机构自律和承诺仅仅是其中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将与公安、市场监管局、网信等各部门联合,针对医疗美容执业中存在的顽疾开展专项执法。” 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所长卢伟说。

贝文表示,针对第三方医美APP平台发布医疗广告或推介,上海市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局在2019年调研基础上,下一步将有望建立正面和负面清单。

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广大医疗美容就医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时:

①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

②主动查看医疗美容机构资质证明;

③主动索取病历资料和发票;

④自觉抵制非医疗机构和非医师的医疗美容服务;

⑤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三无产品”或来源不明的医疗美容药品和医疗器械;

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