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普遍对消费医疗机构是缺乏信任的,特别是民营医疗。
为什么消费医疗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信用评价之差,令人乍舌?是一个长期困扰业界的难题。中国人的消费力和信息量已经足够,但是渗透率却明显低于那些技术上已经落后于中国的国家,为什么?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诚信缺失,由此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人们对民营医疗信任感的降低,成为走进消费医疗机构最大的心理障碍。
一、中国民营医疗诚信缺失的文化背景
如果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去解构这个问题,或许能够探寻到一些根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妻、朋友、长幼。君臣之间讲的是“道义”,父子之间讲的是“孝顺”,夫妻之间讲的是“分工”,朋友之间讲的是“诚信”,长幼之间讲的是“次序”。这些统统都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的社会伦理是基于人情的,而且这一整套规则不适用于对待陌生人。也就是说,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中国人的诚信,都是基于熟人之间的,而对陌生人怎么做,似乎没有什么约束,该骗骗。
《贝尔戈维亚》
方言是一个熟人文化有力的佐证。所谓十里不同音,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方言现象,特别是在中国的南方省份,有的地方一个村庄就有一种方言。中国的方言分成许多个派系,例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虽然都使用中国统一的文字,但说起来外省人根本就听不懂,完全就像另外一种语言,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的族群封闭性。
什么原因呢?应该是农耕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人们的生活基本固定在自家的土地范围之内,自给自足,不需要外出与其他区域的人交流,商品交换也局限于距离自家很近的集市,十里八乡,不是亲戚也是熟人;人们十分讲究同宗同族,人与人的关系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而统治者也正需要将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秦朝开始的编户齐民政策就是为了将人们的锁定在一定区域之内,繁衍生息。这种户籍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方言的存在,强化了中国人的熟人文化,人们对讲同一种方言的人,称为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中国人对同乡、同村、同姓、同宗的人,格外亲近,也比较容易抱团儿,而诚信原则,也只能在认识的人中间存在。中国人追求的是“族群价值”,而非“普世价值”。
为什么中国古代重农轻商,有句带有偏见的老话叫“无奸不商”,因为中国的商人自古名声不好,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时常表现出奸诈和欺骗的本性,也可能是他们在与陌生人做生意时,不诚信的言行是经常发生的。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初的中国民营医疗,根本不像医疗,而像是不道德的生意。老板们可能来自农村,也大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于前来就医的陌生人,总是摆脱不了骗的积习,而且不以为意。在同乡或熟人之间,他们可能完全是一个懂规则守信用的好人。
二、中国民营医疗的主要参与者
最初的民营医疗,出没在大街小巷,“医生”可能都是假扮的。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假装的“老军医”不灵了,需要引进真正的医生,但是医生说了不算,凡事都得听老板的。有的老板利用体制的缺陷,承包公立医院的科室,然后逼着那些身穿白大褂的人,卖那些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的大药丸子,而且治的病以疑难杂症为主,所有病都用同一种药丸子。曾经有个老板坐在北京星河湾的豪华会所里回忆道:当年派人去中药厂卖原料药,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最便宜的,二是味道最大的。后来用这种东西做成了风靡全国的减肥带,绑在胖子的腰上。老板没念过书,给儿子的生日礼物是一辆兰博基尼。
后来,民营医疗变成了广告促销拉动的红海,竞争惨烈,于是,“熟人伦理”被开发利用,而且有所迭代,它的主要手段便是利用熟人之间的信用传统,向熟人下手。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以生活美容院为代表的渠道医美的诞生,利用美容师与顾客的强服务关系,把客人推荐给有合作关系的医美机构,从中收取不可公开的高额返佣。
传销则是一种彻底的反传统做法,应该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不论传销骗局的始作俑者是分布在海外还是台湾地区,他们都深谙中国人的“熟人伦理”,只不过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五伦传统,下手的对象不仅仅是熟人,甚至包括亲戚,形成金字塔型的传销组织,俗称“老鼠会”。在传销方式的基础上,互联网时代又派生出来具有传销性质的医美微商渠道,从朋友圈儿开始,生熟通吃,美其名曰“医美新零售”。例如打着“招聘”旗号拉人头的微商渠道网站,多半都具有传销的性质。
中国的公立医疗与民营医疗最大的区别是:公立医疗做医疗,民营医疗做生意;公立医疗是由医生做主的,民营医疗由老板做主;老板阶层的主流构成大都没有接受过医疗教育,甚至是没怎么接受过教育;这些民营医疗的老板,无法按照医学教育的思路办医疗产业,只能按照传统的文化习惯,这种习惯,主要来自民间,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就是五伦传统,以及在此之上的变异。
医生在医学院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西医学,中医的大学数量并不多;西医的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现代西方的医学体系和价值观都是从这篇500多字的宣言开始,也是人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份文件。“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遇女,贵人及奴婢,我唯一之目的,为病人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千百年来,它成为行医者的戒律,其中宣示的是普世价值,每个医学院的学生,都要经历宣誓的过程,尽管许多医生后来记不清它的内容,但是总会受到普世思想的影响与熏陶。但是这些医生一旦进入中国的民营医院,就会发现,说话算数的老板及其有权力的下属,谁会知道希波克拉底是何许人也,当然也没人会在乎这位姓希的外国人到底说了什么。
文化传统的分野,形成了中国公立医疗与民营医疗最显著的差别,是普世价值与族群价值的区别。
中国消费医疗的从业者群体,被文化割裂成两个相对立的群体,即医疗群体与运营群体,两个阵营的的鸿沟,很难弥合,这种局面持续下去,总不是个事儿,其乱象与内耗,会让民营医疗陷入恶性循环。
世界主流的私立医疗体系,在临床上都是医生说了算的,与公立医疗体系并无二致。民营医疗的独特文化,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现代医学来自于西方的普世价值学说,这一点,即使在中国,也不会有什么争议,况且中国的公立医疗还有政府的强力干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