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信息及知识服务平台

首页 > 美评 > 正文

【专访】匠心004 | 王琳:以人文精神铸就职业情怀(上)

原创 作者:美评 来源:美遇美合 2020-06-17
采访王琳,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人,有厚重的医美专业积淀,也懂得自省与精进。她妙语连珠,有深刻的行业洞见,也有深度的人文思考,她把海量的阅读和写作之心得反哺于医美行业,成就了她的不功利,不自傲,一片冰心,澄澈通透。

医疗本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Q:当前医美行业中也存在品质良莠不齐的情况,很多求美者担心医美机构的无法保证专业性,您作为这个行业的资深专家,如何看待“回归医疗本质”这个观点?

王琳:医疗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要知道,医疗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人类学,毫无疑问,它需要人文精神的参与,否则就是把人当成有机物组成的机器。人类并未掌握大自然所有的规律,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东西,所以,要对生命和自然的规律始终心存敬畏。我认为,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就是医疗的本质吧。

2019年12月,我以大连市医疗美容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的身份参加全国医疗美容质量控制中心的会议,了解到的行业发展数字是非常让人震撼的。仅2019年全国整形美容机构就增加了数百个,但是另一个现实的数据是:从事这个专业的有资质的整形外科医生刚刚有6000人,这么少的专业人才如何能够应对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医疗质量如何能够得到保证呢?其中有多少非专业的医生在从业,大家一目了然。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国动员了4万多名医护人员去到湖北和武汉进行支援,此时我们才会发现,公立医院专业的医护人员是多么的稀缺,对医美这个领域更是如此。医疗行业的投入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它的投入周期长、成本高,需要一些非公立的机构进行补充,但是回归医疗的本质、遵循医学规律永远都是不可忽视的。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有这样一个镌刻的碑文,写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穿越时空,久久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然熠熠发光。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美的尺子

Q:在流行“看脸”观念的压力和动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寄希望于通过医美来改变自己的颜值,甚至甘愿冒着失败的风险,您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

王琳:不需要回避,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时代,似乎有点贬义,但应该脱离字面意思去理解,它是普遍的社会现象。香港著名专栏作家蔡澜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是一个绝对以貌取人的人》,说明大部分人还是偏好于看脸的,这也没什么错。那么从科学佐证的角度呢,普林斯顿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科学样本实验,在陌生人的面前去展示一张面孔,让他们分别看0.1秒、0.5秒、1秒和无时间限制地欣赏这张脸,然后写下对这张脸的评价,把这些有时间限制受测者的评价和没有时间限制的受测者的评价来做相关性的比对,结果很震撼,一张脸给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只需要0.1秒就形成了,这一瞬间就影响到了他人对一个陌生人的评价,比如说信任度、吸引力等等。

同时,心理学家也把大量的女士整容前后的侧面照片,让这些陌生的受测者给出评价,结果是非常明确的,整形术后的外表吸引力获得的更高评价,让人觉得更讨人喜欢,更善良,更有责任感,甚至更聪明,这是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结论,代表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在一个自媒体时代,容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日本著名文学家大宅壮一说过:“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

这个世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美的尺子,每天都在有人不断地变美,这是无法去阻挡的对美的需求。因此,整形美容医生就要应对这些挑战,完善自己审美和职业能力,帮助这些求美者降低失败的风险。我每天都要不断地阅读专业书籍和文学经典,努力让内心的素养达到这样的要求,帮助自己去满足求美者变美的需求。

我在读书视频推荐里已经推荐了380本书籍,阅读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丰富了我的灵魂,让我每天在工作当中构筑了自己的底线。我自己也写了一本科普书籍叫《后天为美》,给它起了一个副标题:懂我前,别整容。这是我对自己从业26年职业生涯的一些精神上的探讨,我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要有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作为整容医生要站在求美者的角度上要有同理心,就像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先生说的,生命是在事业之上的,心念永远要在能力之上。

Q: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扑面而来,对医美行业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挑战?行业的职业底线是什么?

王琳: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家机构秀出自己的业务大单,当天给一位客户注射了54支某种玻尿酸,并且发了一张有巨大奖状的照片,我当时看完很不舒服。要知道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一下子承受这么多的外来物质是吃不消的,把54支这么大容量的异物堆积到脸上,身体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所以,这个领域最大的挑战是原则和认知。整形外科是有原则的,就像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重读加缪的《鼠疫》,感悟更深刻,要对生命有敬畏,才能少犯错误。再有,就像欣赏国画,看齐白石画的虾会觉得水是在动的,看徐悲鸿画的马你能感受到风的速度,这就是高手的这种境界,要留白。一个人即便可能需要多次注射玻尿酸,也不能一次性注射这么多,医美不是无限制的,要懂得留白和尺度。

那么,整形医生要有很高的认知,才会掌握好美的尺子。奥黛丽·赫本被誉为永远的女神,她说过:“若要有优美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有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有美丽的头发,让孩子一天抚摸一次,若要有优雅的姿态,走路请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对一个人来说,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消逝的伟大的灵魂,这句话同样适合整形医生。

医美行业应对疫情需要传播创新

Q:疫情持续了一段时间,医美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您对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琳:疫情期间,由服务属性决定,医美行业面临巨大挑战,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运营方式,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但是有一些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受疫情影响,人们会减少外出,消费支出上也会有一定的紧缩,这些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让有刚性需求的目标客户更容易地找到专业的医美机构,并对其公信力有更大的认可呢?恰好有这样一个例子,2020年3月,有一个关于医美机构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状况的数据调查,其中我所在的大连市中心医院整形美容科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机构平台里面排名第六,在所有行业自媒体、协会和各类机构中排名全国第27名,这个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调查结果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信心,我们科室的30位医护人员自己做了这个公众号,初心很简单,就是想为大家做一点科普,但却意外收获了品牌认同,这也不是偶然的。我记得开设科室公众号是2015年,选择了2月14日情人节这个有点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当时我只要求大家做到一点,就是每天在工作之余进行更新,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不容易坚持下去。

好在我个人从2004年就开了博客,后来是微博,至今已经坚持写了16年,已经沉淀下来海量的专业资料,我亲自写的这1200篇博客,就像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都是来自一线的、一手的素材案例,全部原创,这给我们的公众号内容提供了“弹药”,临床实例加上感悟和启示,非常鲜活,大家都喜欢读。

2019年我们又增加了喜马拉雅电台,每天更新音频。我认为,这些传播平台载体只有每天更新才能保持一定的热度,同时这也是一种严格的自律和自省,要求借此机会每天对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自省,这样才有更多精进空间,共同成长,只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一直去做,最后一定会得到同行和求美者的认可。现在我的专家门诊是限号的,也做过分类调查,大概有60%的求美者每天看我们的公众号文章,由于对医学基础知识和医生的观念有很大的认同,才会来找我们来面诊,再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这是比较审慎的选择方式。

正如作家汪曾祺说过的一句话:心守一事去生活。每天专注一件事,不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对认真地去做好整形美容这一件事的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特别简单的生活。

走过的每一步都有用

Q:您从事整形美容医疗行业26年了,请您谈一谈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是什么?

我是从1994年开始从事医疗美容行业,有很多机缘巧合,过程就不多说了。我想可以用英国作家毛姆的一句话来概括——“任何一把剃刀都有其哲学”。

毕业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实习结束之后我选择了整形皮肤科,那个时候整形外科和皮肤科是合在一起的,以治病为主,一共20多张病床的病房,皮肤科占了一大半,整形科只占很少,所以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值夜班,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皮肤病病例。应该说,这段学习对我后期从事整形美容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业余时间,我阅读了当时在图书馆能找到的所有的皮肤病相关书籍,也做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治疗,这让在我后期再做整形美容时,能够轻松诊断求美者的健康状况对整形是否产生影响,帮助求美者规避健康风险。比如如果是银屑病的患者,那么种植性传播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急性期一定要避免给进行美容类的注射,因为一个针孔就有可能会引发银屑病。后期整形科又与外科合并,我也参与做了大量的甲状腺和乳腺相关手术,包括对乳腺的再造等等,应该说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2年,我正式担任大连市中心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过往学到的跨学科知识给了我专业底气,此后的18年时间里,遇到过很多并发症、疑难杂症,由于有前期的专业沉淀,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对美、对整形、对美容、对注射、对微整、对双眼皮,对脂肪移植的理解,基本上都来源于前期各种学科的基础和结合。

还是回到那句话,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每天都去坚持,总会从中获得客观认知。以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一个医生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有用的。


(未完待续)

微信截图_20200619152120.png